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書話題-蕭紅身影再現


書話題-蕭紅身影再現

2011-06-18 10:14 |迴響:0點閱:1929
 當兩岸聚焦在辛亥百年的歷史話題上,大陸文壇關注的卻是「蕭紅百年誕辰」。100年前端午節,出生於黑龍江呼蘭河畔的蕭紅,只活了短短31年,在不到10年的創作生涯裡,她寫小說、詩、劇本,留下近百萬字的作品,《生死場》、《呼蘭河傳》、《馬伯樂》是後人較為熟悉的長篇小說。  2000年香港《亞洲週刊》評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蕭紅的《呼蘭河傳》排名第9。若非早逝,她傲人的才華,足以與張愛玲匹敵。  上個月底,大陸一年一度的圖書博覽會為向蕭紅致敬,特別選在哈爾濱舉行,並推出各項紀念「蕭紅百年」的活動,除了出版蕭紅全集(哈爾濱工業大學、黑龍江大學),以及圖文並茂的《蕭紅印象》(劉乃翹,黑龍江大學)之外,帶領讀者探訪蕭紅故居,舉辦研討會、音樂會,戲劇表演等活動,亦紛紛熱鬧登場。參與蕭紅叢書編纂的田新華就說:「哈爾濱非常以蕭紅為榮。」  另外,由人民日報出版社、黑龍江省作協主辦的「蕭紅文學獎」,也成為中國文壇「熱點」,該獎共設有:蕭紅小說獎、蕭紅女性文學獎、蕭紅研究獎,每5年評選一次。  呼蘭河畔 孤獨童年  為了紀念蕭紅百年,由蕭紅故居整修而成的紀念館,重新設計了31座雕像,更廣為收集各界文人憑弔蕭紅的身影或手跡。台灣作家陳若曦1986年提字「呼蘭河傳啟發了我對東北的興趣和嚮往……」,專研蕭紅的美國學者葛浩文及日本學者平石淑子拜訪蕭紅故居,蕭紅一生中的3位重要伴侶蕭軍、端木蕻良、駱賓基,都在紀念館中重現身影。  現在的年輕讀者,對蕭紅可能所知無多,其實,她的人生比作品更具戲劇性。蕭紅出身富有的商人家庭,但她與父母親感情疏離,9歲母親過世後,父親再娶,孤單童年裡,最疼她的是耐心教她古文詩詞的祖父,也為她推開了通往文學的大門。  唸中學時,蕭紅接觸了五四新思想,自由校風啟發了她對文學藝術的興趣,她並曾走上街頭,參與學生運動。後來因為父親阻攔,無法繼續升學,還給她定了門親事。不到20歲的蕭紅決定離家,從此,歲月人生多在飢寒交迫與街頭流浪中度過。  流浪漂泊 嚮往自由  蕭紅追求自由與愛情,勇敢對抗父權,隨著戰亂顛沛,她書寫生命與時代的糾葛,作品中往往呈現了性別反思。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她卻躲不過愛情與背叛,每個男人的出現,都牽引她航向下一段悲傷的旅程。  她的第一段感情發生於哈爾濱。飢腸轆轆的她,在街上巧遇未婚夫汪恩甲,隨即與他同居。不久蕭紅懷孕,汪恩甲藉口返家拿錢,一去不返,留下大腹便便的蕭紅,困在旅館裡,差一點被賣入妓院抵債。幸好她鼓起勇氣寫信向報社求援,當時擔任記者的作家蕭軍受命前去處理,因憐生愛,自此與蕭紅共度了幾年快樂時光,蕭紅也開始提筆寫作。  1933年蕭紅發表第一篇小說,大受文壇重視,豐沛的創作能量,稍稍安慰了她在貧困飢餓中掙扎的苦痛。同年底她出版第一部小說《跋涉》,旋即遭東北偽滿政府以「反滿抗日」理由查禁。  投靠魯迅 生死場出版  1934年,蕭紅和蕭軍來到上海,結識了魯迅,並與當地文壇作家交往,精神生活十分豐足,但三餐依然常陷困境。魯迅如同溫暖的太陽,一路扶持他們,還為蕭紅新作《生死場》寫序,給予極高評價:「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往往已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緻,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也因此,魯迅過世時,蕭紅痛不欲生,寫下一首拜墓詩。  上海淪陷後,隨國民政府遷往武漢,此時蕭軍與蕭紅感情生變,蕭紅已開始寫《呼蘭河傳》,並結識另一位作家端木蕻良。1938年5月,她與端木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兩人從武漢、西安、再到重慶。1940年,長期動盪流離的蕭紅,來到人生最後一站:香港。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攻九龍,病重的蕭紅被棄置在資源匱乏的醫院,只有一名來自東北的年輕人駱賓基照料她。臨終前,她在紙上寫道:「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隨著蕭紅百年的各項出版與藝文活動,中國大陸致力喚起當代讀者對蕭紅的認識。在台灣,蕭紅作品以往被列為禁書,讀者透過地下書商才能買到她的作品。1980年,葛浩文所寫的《蕭紅評傳》(時報)在台出版,蔚為話題,才讓蕭紅迷對其傳奇一生有了較多的理解。時代輪轉,回頭看一代新女性的命運悲歌,時代軌跡歷歷,女人是這樣走過來的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