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義民節不是炒米粉節或是賽豬公節


義民節不是炒米粉節或是賽豬公節

2008-08-14 09:50 |迴響:5點閱:6836
一年一度的義民祭典又要開始了,長久以來義民文化很難成為都會主流活動,幾乎只是城市文化中;流於小眾及政治籌碼的發聲筒,實在是源由長久活動,多是以客家原鄉為出發點,而忘卻了在都會生存與變貌,必須是要與都會脈動結合,在舊有價值觀中,與現代時尚話題做結合,才可能符合都會人口與合都會結構的發展。

這些年客家活動中的義民祭典,似乎成了客家代名詞,但是藝術性、文化性不足,傳統的客家精神被過度放大,一切以義民精神為導向,連帶發展與陳述的客家精神,己經成某種教條,或是一種符碼,再三強調,古早的硬頸精神與價值觀,壓制了所有的可能性。
但是隨著時代更迭,客家信仰與義民文化,可嘗試新符碼新的機制,讓這個活動可以成為台北市城市風景,也必須考慮換裝演出,在形式與風格上做極大的扭轉,才可能將傳統有意義的活動,拉抬為多元文化的場堿。
首先在位者與政治操盤者,必須回到義民祭典的現代性為出發點,例如國外多傳統祭典與傳統文化活動,仍是依靠著舊日時序展演,如莎士比亞節、威尼斯面具節,德國啤酒節、日本祇園祭、、,均富有長遠歷史,但是為什麼這些活動;可以吸引世界的焦點,也是源於精緻性及與時代脈動結合,發揮了說故事,戲劇化的張力,在文化與藝術性,呈現了都會文化活動地精神。

義民祭本身即很有張力與民俗氛圍,可是長久以來只停在祭典本身與移民社會的小眾傳播,滿足客家人社群的主力,而無視創新地表現模式,如義民除了千人挑擔、賽豬公、美食、祭典外,年年重復昔日活動內容,沒有創新元素就流於濫觴,事實上配合節令、民俗、時尚,祭典文化的優美,參與者互動活動的設計文化、音樂戲劇、舞蹈,都可以有新的表現元素。

在這樣的活動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多年來,義民活動己淪為客家社團大拜拜,或是一味將焦點放在豬公比賽,或是客家美食,令人質疑是豬公節、或是炒米粉節的代名詞,無疑也與文化創意越來越遠,更徨論客家傳統生活美學的呈現,長久以來的政府社團補助,讓客家社團流於小眾結構,或是社團的大拜拜,雖然以發揮客家節省為最高原則,但是每年活動中會看見大量的塑膠袋、大量的紙箱,如同野台戲搭棚的藍白布棚,一個個形同流動攤販、大量不合乎美學的工業產物,與服飾、裝扮、裝飾、、、躍為會場主流,讓人幾乎遺忘客家生活美學經驗的存在。

在傳統客家莊生活,生活之美是很多人的記憶,神案上一朵含笑花、一盤素果,在客家庄頭隨處可見的奉茶,用花手帕裝著祭品,或是用竹籃拎著祭品進廟宇,是來自土地的生活經驗,也有著客家人敬天畏地的敬意。
抹殺活動的本質的許多可能,在國際的台北城,是可以有極大想像空間突顯精緻的可能性,如服裝、祭品陳設,儀軌進行呈現,是否有更多藝術性,文化性的設計,記得光環舞集劉紹爐即曾提議過義民活動的夜行軍,是可以設設計成活潑的行動劇、歌舞活動,鼓勵年輕孩子一起玩扮裝;唱客家歌、、,晚上帶著飯團行軍,可以玩歌舞,在文化體驗中實践更多現代都會性格,讓傳統與現代的撞擊,突發未來義民活動的課題。   
 馬修連恩與金曲獎得主謝宇威,在這幾年的跨界演出中即曾合作用客語與英 文詮釋山歌,來自美濃的林生祥也用三絃琴, 為客家創作音樂加入元素,常想義民節;應更有可能成為一個兼具現代與傳統面貌的客家文化節日。 

迴響與引用列表

回應: 義民節不是炒米粉節或是賽豬公節

典婉:妳好! 

我才學會如何用部落格,以後就可以和妳聊聊天了。 

對於賽豬公的民俗活動我有很深的感想,上週日我回竹東順便去芎林看中元節的民俗活動,看見了得獎的豬公被撐的大大高高撐起,放在裝飾的色彩繽紛的貨車車頭上供人觀賞,另有貨櫃車改裝成的舞台,上面的霓虹燈一閃一閃的超亮,只見兩頭舞獅在上面起舞,大鼓在一旁咚、咚、咚鼓舞士氣,還有其他另外多處得獎的豬公車也播放超大聲的的音樂,藉以吸引群眾。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民俗活動,真讓人看的一愣一愣的,只見周遭各式小販在販賣過年期間也看得到的物品和食物,不禁讓人想像起祖父母輩的年代生活,想像電力不發達而摩托車、汽車尚未普遍、更沒有電視和電玩等新奇有趣的休閒娛樂活動,想像祖輩們在農忙閒暇時,這些節慶的活動帶給他們輕鬆和娛樂,同時也增進村民之間良好的互動,更帶給他們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寄託。 

但是在那天的現場,我在高溫又擁擠的人潮下行走,努力試著去體會這樣常民的節慶,可是進入眼簾的是柏油路上往來流動的車輛和長長停靠在馬路兩旁的自用車和遊覽車,震耳欲聾的音響下,我只想快快逃離,當我離開時我深深感受到,歲月流失的無情,一樣的中元節,傳承下的活動已經失去了那份祖輩們賴以維繫的心靈慰藉和精神寄託的力量,商業活動變成人們主要的娛樂活動。
2008-08-21 17:39 | 宛蓉

回應: 義民節不是炒米粉節或是賽豬公節

記得是五十幾六十年前的國小初中年代, 庄內的長輩對桀驁不馴的小孩總是一句 "還在硬頸" 的斥喝, 談論這些人時總是說某某 "硬頸" "頸橫橫" "頸偏偏",所以我說所謂的 "硬頸精神" 與客家人的勤勞, 節儉, 不屈服於天災人禍的惡劣環境, 面對困苦的拼搏奮鬥精神絕不相同,更不能劃上等號! 
這些年來對所謂的硬頸精神的宣揚以及積非成是的結果深感無奈, 對所謂大老及現任客委會主管等客家人及其對 "客家" 的無知感到不齒, 然而他們頂著 "頭人" 名義只為政治服務, 卻把客家人的精神, 美德, 智慧變成僅僅是庸俗的義民祭典活動表演而已! 客家人又有幾多人在乎這事? 更甚的是, 整體社會對客家人的誤解讓很多都會客家人有壓力, 不敢說客語不敢承認是客籍, 或許再過幾年, 客語消失, 客家人被同化, 到那時還有啥義民祭典?
2008-08-15 08:12 | 小市民

回應: 義民節不是炒米粉節或是賽豬公節

謝謝迴響 

每年農曆七月 
談到義民活動 
心中就有些感嘆 
都會客家社團如同綁樁 
前陣子還在報上讀者投書看見 
某客家事務大官員說 
義民文化在文革期間消失殆盡 
唉 
貴為客家事務政務官不知道義民文化只在台灣嗎 
臉上三條線 
沒事要多唸書唷 
包括很贊同這位朋友說對硬頸的不同想法 
加油了 

承蒙  恁仔細 

  
  


2008-08-14 18:40 | 張典婉

回應: 義民節不是炒米粉節或是賽豬公節

題目若改成 

義民節不只是炒米粉節或是賽豬公節 
或許更好 

阿俊
2008-08-14 11:51 | 徐智俊

回應: 義民節不是炒米粉節或是賽豬公節

新埔或中壢還保持一些的民俗原味與族群認同感覺, 但是在台北縣市辦的義民節祭典已經成為十足的政治活動, 祭典等只是主事者爭取撥款和募集經費的藉口與表面幌子, 所謂客家精神的發揚與傳統文化往現實生活連結等課題則不是這些主辦單位與操盤者所在意的! 這是"都會客家人"的悲哀! 

近年來強調客家的硬頸精神, 我以為是錯誤的見解, 硬頸的真正意涵是指叛逆, 不肯接受長輩教導的年青少年, 擇不善而固執的成年人....說一個人"頸橫橫", 絕對是對這個人負面評價, 然而連所謂客家大老都倡言硬頸精神, 足見這些政治人物都是不瞭解"客家"的客家人, 才會把客家認為不好的事拿出並倡導之, 還好意思自認為客家頭人? 
2008-08-14 11:25 | 小市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