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從客家電視、原住民電視,到對族群電視頻道的期待


從客家電視、原住民電視,到對族群電視頻道的期待

2008-04-08 13:42 |迴響:0點閱:2650
從客家電視、原住民電視,到對族群電視頻道的期待

請往前走不要向後走


客家電視的老友們,前些天打電話又來要名單,要求介紹好的導演,我問什麼?因為經費太低,找不到人做節目。
一九九○年代個人開始投入做客家記錄與電視製作,二00二在客委會職後;參與客家電視的推手,從節目規劃到客籍 影藝工作者的名單建檔之後,但是很這些年來不得不痛心主事者,從未好好規劃與對客家電視付與的任務, 做長程的規劃 ,也暴露出台灣族群傳播長久以來的大問題 。
過去政權;漠視少數語言與尊重文化的發展,造成客家原住民書寫,一直是小眾傳播,例如客家記錄片、原住民文化觀點,或是客家雜誌與原住書寫的刊物,也僅止於小眾的流通,長久以來也無法與主流體相比,而造成幾十年無法突破的困境。
在綠營政權當政後,族群的行政部會增加、也開始大力追趕過去的空白,僅管成立了兩個頻道,可以為過去填空,但是節目的空白,與某些主事者的外行與政治掛帥信權威,而忘卻了少數的語言族群,是還須要肩負培植下一代年輕工作者的責任,培植更多從業員投入,現在許多高級學府,紛紛成立了族群研究與客家學院,吸引年輕學子投入,但是在未檢工作場域中,那些管道可以成為他們的出路,當我們從業人員不夠時,主事有沒有規劃出接規與吸引從業者投入的契機。

尤其在兼具傳播與文化傳承的壓力下,族群道的功能;應是更多元;更有前瞻
性。但是幾年了;我 們不難發現;外行領導內行的影子仍在,大老心態,仍
在各台間流轉。
打開電視是十數年前的客家大老,或是族群長老領導成為發言人 或是只讓資源
集中在少數己具知名度的文化大老身上,仍忘卻資源分配與長期培養客家文化
產業;如音樂及傳統文化吸收新血的功能上,而是重復過去符碼,也頗難讓
年輕或中生代文化文化工作者投入。

於是有些節目越來越難看,了無新意,陷入母語與傳統的延績性,而忽略了節目藝術性;娛樂性的呈現,還我母語運動到改革前瞻性,數位人才的出路;影音人才,國外參展,國外採購;資源無法整合,地方人士有力的分贓,次級社團形同綁架支配節目運作,無形也讓客家節目,在這些年比不上原住民節目的進步。

在政策考量下;當年成立了二個族群的頻道,但是在資源整合的潮流中,是否該有更遠見的思考,能朝向族群電視的概念邁進,整合相互資源,在小眾媒體中相互取暖,相互交流,甚而在題材與節目內容間;人才技術的互動,都是可以思考的新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