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太平輪之女 周舟


太平輪之女 周舟

2009-10-11 08:54 |迴響:0點閱:4318
船上很擠,人很多,浪大,船上晃動很厲害,突然肚子開始陣痛,才發現好像是要生產了……船長立刻請孕婦到船長室,用床單拉起來當屏障,準備熱水,簡陋的船長室,就成了產房……
初識太平輪之女
周舟。
周舟/圖片提供
第一次在朋友工作室看見周舟,是她的背影,一身黑衣黑裙,戴著大帽子,頭一回看到我,「HI!」「哇!大美女!」我心中一震,從她亮麗眼神中,看見海洋的深邃。
她那年從西班牙回台灣,受邀在台北市發表「土地倫理」地景藝術。
「妳為什麼叫周舟?」
「我出生在太平輪呀。」
「我媽也坐太平輪到台灣耶!」我說。
就這樣我們相識,從太平輪談起,後來紀錄片開拍,一路走來,她分享了許多意見,也提供了幾位受訪者,參與了幕後的點點滴滴,只可惜在紀錄片拍攝期間,她的母親不願接受採訪:「我們是難民,大家都逃難,這麼悲慘的事,我不願再想了。」她轉述母親的話。
遠離戰火離散的年代,誰都不願再談往事。
周媽媽與我母親一樣,都是1948年十二月到台灣,周舟轉述周媽媽的記憶:「船上很擠,人很多,浪大,船上晃動很厲害,突然肚子開始陣痛,才發現好像是要生產了。這是第一胎,還好船長立刻請孕婦到船長室,用床單拉起來當屏障,準備熱水,簡陋的船長室,就成了產房。所幸生產過程很順利,沒有太大苦痛。」
下船時,周舟被母親抱在懷裡,踩上基隆的土地。後來她從西班牙回到台灣,有幾年,住在基隆碼頭附近,面對著她初下船的港口,灰色天空,暗藍港灣,看著一艘又一艘的船舶靠港,從遠端來了又遠去。有時候陪她坐在窗口,望著大海,靜靜地,我們都沒有說話。
嗚!嗚!嗚!船舶鳴笛聲,把時間拉成長長的一條線。
太平輪紀念碑,離她住處不到十分鐘。
丟銅板決定落腳處
《太平輪一九四九》書封。
(商周出版/提供)
童年在台灣、日本,跟著父親工作遷徙,青少年回到台灣,淡江大學土木系畢業,短短工作過一年,她到了美國,開始了人生的航行。也許是出生在船上,周舟的人生,有如航行大海的船舶,遊走湖海江河,漂泊世界的港灣。二十多歲到了美國,開始創作生涯,從西岸到東岸,都有她的足跡。
沒有受過學院派洗禮,周舟在生命航程裡,玩出絢麗多彩的世界,創作展現了豐沛活力。有一年她去歐洲旅行,瘋狂地在歐洲尋找答案,在旅館她攤開一張地圖,拿起一個銅板,「請告訴我下一站要去的地方。」銅錢一扔,落在西班牙的小島──IBIZA。
從此她就在IBIZA小島住了二十多年。初到IBIZA她沒有朋友,物質不太寬裕,獨自住到山上的洞穴,過著與天地同行的日子,在海洋藍天潮汐中,望見奔放的陽光,在星光閃爍的夜色,她體會宇宙,像一個行者,醒著觀望四季,閉眼冥想。
她說那些日子,她只做兩件事:一是藝術創作,一是修行。地中海熱情狂放的能量,釋放了天地色彩,她用自己身體的頻率與自然對話,打開了她的藝術密碼;佛朗明哥舞蹈的狂野,熱情拍打的音符,感染了她的畫布,她一度捨去傳統畫筆作畫,任憑指尖隨意呼喚線條、色彩與靈動,在小島上,她漸漸像極了IBIZA島民。
傳奇東方女子的藝術世界,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各界邀約不斷,從洞穴、修道院、古堡、教堂、畫廊……西班牙、美國、台灣……她揚起色彩的風帆向世界彼端泅泳,她選擇的展場與畫作,讓不同場域的群眾,有完全不同的欣賞經驗。
傾聽風林山火
有著母親流傳的彝族血液,在九十年代後,她取材於山、木、風、火中的金屬、木頭、石頭、樹枝、草葉、花朵,尋求創作素材,也開始嘗試立體藝術,並投身地景藝術創作。在IBIZA島上,她曾帶著摩爾人助理,徒手創作了一個幾層樓高的燈塔。
取材大自然的呼吸,喜歡在大海召喚創作的火焰,九十年代末期,她再回到台灣發表了令人震撼的《藏寶圖》,這是她去國多年後,第一次回到台灣發表的大型作品,這件作品描述大地滋養萬物生命,引導欣賞者去探索生命。她在作品中設計了四部分主題:〈生之泉〉利用三稜鏡聚合了陽光與水,形成生命的泉源;梯形〈島嶼〉及各色繩索結成的天羅地網,象徵生命形成,無法逃避的宿命;〈圖騰〉是大自然的祭壇及符碼,透過圖騰,像原始民族般與浩瀚宇宙對話;〈蛻變〉則是透過火紅的焚化爐,沙地上的明 鏡台,象徵浴火重生及自我觀照,而觀眾必須在明鏡上,頓悟自己才是真正的寶貝。
周舟在西班牙IBIZA小島的地景藝術作品《一個摩爾人的燈塔》。
周舟/圖片提供
她在《藏寶圖》的創作中使用的草木、焚化爐、玻璃等都是取材原生種,或是現有的材料,以資源回收的概念,完成這片園地,也將她在西班牙島嶼上豐富的自然體驗,位移至都會,與城市中的人們共享。(按:1997年富邦基金會舉辦「土地與倫理」裝置展,周舟在該展覽中發表了《藏寶圖》。)
2001年周舟應台北市政府邀請,在台北市德安公園,創作了另一件大型作品,以壓克力與水幕為呈現主題,她習慣與大自然對話,後來在台灣展出作品,一再令人驚豔。
2002年我到客委會任職,邀請她擔任「花布靚靚」的策展人。她邀請了五位藝術家,用台灣鄉村的土花布,創作出極具現代感的客家印象。我們到南庄找了客家媽媽們一起做手工,設計花布服飾,少少的經費,卻為客家村帶來無比活力,掀起了客家村落一片花布熱,成為往後幾年文創產業常引用的話題之一。
接下來幾年,她也應邀到客家村落創作公共藝術作品,在花東及其他社區,也曾為行政院客委會設計社區營造參展主題,打破公家活動的制式,玩出不同於傳統的客家符碼。
水流光影 離苦得樂
2004年底,尋找太平輪紀錄片開拍,她一路陪著我們走過,只是仍不願意接受任何採訪。「媽媽說我是在逃難,她不願意說,我們就不談了。」2006年秋天,周媽媽辭世,她再度遠赴美國、西班牙,回到她熟悉的島嶼吸取藝術養分。
在太平輪之友會的幾位長者提出構想,希望在太平輪事件六十周年後,將原本的紀念碑移出營區,重做太平輪紀念碑時,我想她是第一人選。
今年一月,周舟與大家一起到基隆東十六碼頭──太平輪紀念碑前,周舟希望未來能夠拓印出原本由于右任所題的碑文,在港邊設計親水地景藝術,以水流動的概念,象徵民族遷徙,生生不息,以突破紀念碑給人的悲情聯想,賦予新移民離苦得樂的境界。
今年春天開始,我們結伴去了幾回基隆,從港口到山邊,面對遠方,尋覓合適地標。她說六十年過去,經過生死別離,印證了佛教中的輪迴生死、寂苦滅道,她希望這座紀念地景,一如光華昇騰,遠離傷痛,與風水光影同在。
在多次同行腳步中,她提及1949年太平輪是一個苦難的記憶,但是不同的船班,有不同的生命故事,有些人帶著期待,帶著仰望的心到了台灣,有人因著這艘船,在溫暖的島嶼看見全世界。她是生在太平輪,由生者為流逝離別設計水流光影,仰望海天沃土,她心中早有定見。
出生在太平輪,習慣在海洋與島嶼遊走,漂泊豐富的靈魂,沒有人比周舟更適合為拂塵往事創作,也樂見全新的地景再現,為來不及到達終點的魂魄,輕聲低吟。
●選自即將由商周出版的《太平輪一九四九》。
【2009/10/11 聯合報】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